「不能沒有你」,如果這是句台詞,你會用怎樣的語氣說出口?
戴立忍導演他並不試圖輕描淡寫,也不讓一滴狗血落地,只是用了黑白鏡頭的清晰焦距,有點溫柔,像是片中主角李武雄在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後和女兒在簡陋的床上一起睡著了;有點暴力,彷彿下一秒鐘入侵的用力敲門聲配著壞老闆語帶威脅的呼喊,戰慄地敲擊著角色和觀眾的每一寸心防。原來從電影的最開始,他就在告訴所有有心觀影的觀眾,和情節中每個怕事的人們,這是一個鏡框式的故事,我們都在鏡子裡,而鏡子面前,總還是有個照著鏡子的人。
《不能沒有你》,比想像中的刺痛,即便鏡頭表現的溫吞而簡樸,明明這是第一次接觸到戴立忍導演的電影,卻不得不對他面面俱到的縝密思考深深著迷。他想述說的真實,簡而言之就是個關於「活著」的故事,而他選用被黑白放大了的細膩情緒捕捉住某年,某月,某段或許再也不願被當事人提起的悲傷,和那些在社會體制中各層人群掙扎著的呼吸,光用色彩就阻隔出恰好的距離,更在跨越紛紛擾擾的一切後,使他的立場更加令人感動。
隨著劇情一步一步往前走,一個接著一個的問題,都漸漸地被層層「放大」:金錢和生存的等號為何如此確立了?為什麼一段曾經激盪的愛情變成負債般地累贅?為何法律跟規定是如此盲目而冷血?又為什麼不能簡單地,擺脫體制,不顧一切地只為和在乎的人在一起?怎麼到頭來,連最想達成的願望,再跟心愛的女兒重逢,似乎從她不同以往的外型感受到都一切已經變質了?從這些觀眾內心不斷被引發的問號可以見得,戴立忍導演的人文/社會關懷思考之深遠,從資本主義引發社會價值僵化的諷刺情況,到感情婚姻的人心不古;這故事更能深入體制的弊端,呈現在人和人性兩種層面上,都因其中不合理之理直氣壯,反襯體貼人心缺席了的雙重譬喻;甚至對抗了許久都仍無力改變什麼,徒留淡淡遺憾的結局,放大了觀眾同情心之餘,更激盪了無比的批判動能,而這些無一不是他從過去的社會案件,觀察,興發,進而深思的主題描寫。而自許樂觀的戴導演,並不只給了觀眾悵然眼淚,強大的後作力、那份獨具批判性的改變動能,更是導演的信仰,祈願著人們在傾聽後,或許也開始發聲了,試圖改變了,若順利更可能讓原本存在著的傷人問號慢慢淡去,是這樣的溫暖胸懷將我們緊緊抱著,「不能沒有你」,他說。
而「你」又是誰呢?你在這面明鏡中看見「自己」了嗎?你又想成為怎樣的「你」呢?當你在觀影過後,感到困惑的時候,或許你也跟我一樣,終於發現活在這樣的社會裡,總有人呼吸著會痛的呼吸,而你原本習慣存在身旁的空氣突然稀薄了一些,於是胸口扎刺了一下,或者不只一下。
然後,身為「人」的你,會有勇氣決定從此不再逃避。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