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 
 
  本來還算滿懷期待的想一睹截至目前好評一片的國片《聽說》之風采,整體的感受近似個人之於《海角七號》的觀感,(當初個人因為情書穿插的鑿斧直覺矯情,故沒有給海角七號太好的評價),但我也這才發現《海角七號》無論運鏡剪接也好,編劇對白,場景配置也好,甚至隱晦的歷史象徵都有拍到極高的水準,魏德聖導演功力之強大,也算給了觀眾一場人物對白真誠自然又不做作的動人故事。相較之下,鄭芬芬導演的《聽說》對我個人來說就是一個用多餘且無法服人的愛情故事包裝的商業電影。就算故事可分為夢想與愛情雙主線,敘述也都還算流暢明快,卻被過度營造的不真實感,時常讓人突然從情節抽離,還好演員頗具演技,加上手語置入的漂亮且有深意的表現有替全片大加分。

  剛剛查了點資料才發現,鄭芬芬是國片《沉睡的青春》之編導,而我看完《沉》片唯一的印象是:張孝全結尾飛起來的影子很像一隻沒有毛的雞,對於整篇故事的主題理解幾乎是零,(可能也是當時人還年輕看不太懂吧!)不同以往的是,在《聽說》裡頭,晦澀的虛幻氣質被除去了,單純想用簡單的故事說些關於夢想,關於愛的簡單概念,可惜,不真實感幾乎可說是貫徹始終的縈繞著,從一開片的「仿相機觀景視野」就已經存在,不停給人中斷情緒的當頭棒喝,就這樣的編排而言,正是弄巧成拙的開始。畢竟,愛情線鋪陳從一開片其實就從陳意涵的演技跟一些細節編排如她能暢行無阻地騎機車工作略為感覺到「她不是聾人」的這個事實,但導演依然要我們逐漸被故事有破綻地情節編排跟天闊一起被說服她是聾人,甚至後來為結局舖梗而逐漸被點出來的,秧秧對天闊也聽不見的不合理誤會,再由誤會的解開作為這段愛情的完美結局;一但觀眾意識到了這樣的設計,整部電影的愛情故事主線在精心設計的對白跟場景裡頭立刻就變得不再動人,也無法服人。再者,除了愛情主線的說服力稍嫌薄弱,更多充斥電影中的橋段更是明顯的「鑿斧痕跡」:天闊犯花痴的自言自語場景,看到女主角換衣服時完全卡通喜劇式的鼻血表現,甚至男女主角在比手語時非常刻意去經營來串接劇情的完全沉默(雙方如果都會講話,總該有人不小心發出點聲音吧!更何況現實中的聽障朋友在比劃手語時也很少是安靜的呢),天闊跟秧秧吵架後走在信義威秀旁十分偶像劇式的變色思念鏡頭等等,根本就不切實際到不大對勁,只看見這是導演煞費心思創造出來的一個故事情境,一點也聽不到什麼真誠的聲音,於是很難不判斷這是編導為了商業賣點而寫的多餘劇情。我甚至懷念起《沉睡的青春》給觀眾的距離感,至少那樣講起故事來還有留點帶有美感的想像空間,不像《聽說》太直接,且是如此造作的直接,這段劇情感動人的可能性也因此聽不見了。

  當然,屏除荒謬的愛情線,故事中單純而無聲的部分,為了聽障奧運宣傳特別置入編劇中的手語演出,在恰如其分的誇張表演中,有日常的對白,有異常灑狗血的對話跟劇情,但導演在這部分,巧妙地運用沉默的音場跟演員的肢體表情互動導引出格外動人的戲劇張力,是非常細緻美麗的驚人成就。藉由手語,鄭芬芬導演將故事欲呈現的夢想之軸:聽見夢,看見夢,追求夢的正向理念在幾個安靜的橋段中表露無遺,尤其是秧秧與小朋姐妹互相體恤,彼此無私的給予的那番對話,讓這個他們倆姐妹想成就的「夢」格外令人為之動容。同時,關於溝通和聆聽,聽人與聽人、聽人與聾人之間的微妙關係,也從那段愛情的開頭,秧秧跟天闊,小朋和秧秧由於雙方所求不同導致的雞同鴨講呈現中略見一二,這幾段不同的關係裡頭,更隱含了誘發觀眾對聽障朋友同理關懷的人道可能跟對其更深層的角色探索與理解。停、看、聽除了在平交道前能保命,在《聽說》的故事裡更是不斷前進的生命中,通往美好結局的不二法門,彷彿我們為《聽說》而停留,觀看,並傾聽--傾聽那無聲。電影結局確實也皆大歡喜地成就了秧秧和天闊這段莫名四年的夢幻愛情,與稍嫌突兀的小朋台北聽障奧運行,完美結束了這部電影的聽奧行銷任務,也讓人看見相信夢跟愛的美好,不外乎是俗套中的俗套,卻在「無聲的力量」裡破繭而出一個頗有深意的面貌,那正是聽不見的感動,我們看見了。

  大體而言,雖不臻完美,但作為台北聽障奧運的商業宣傳片,確實已經有精彩亮眼的表現,我相信導演也是在取捨後,決定替那段一般商業電影很難割捨的愛情,做出如此夢幻的包裝以求穩固的票房,雖然真的太不真實了,我也知道這實在不該苛求,所以也只是單純提一下;更重要的是,在《聽說》裡頭,我們聽見了平常聽不見的聽見,看見了平常看不見的看見,這份帶給每位觀眾的力量,無聲,卻偉大。

  有份聽不見的感動,你《聽說》了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vermiss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