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個故事 
欣賞《第三十六個故事》,已經是一段時間之前的事了,那個時候特別追逐了有映後座談的某首映場次,不過看完倒也沒從這一段姊妹清淡互動的故事獲得什麼刻骨銘心的感動,畢竟這並不是一個真的有試圖去鋪陳跌宕情節的電影。很明顯更值得關注的,是導演的思考,是他陳述的概念,國內導演在片中自說自話這部分於國片中絲毫不罕見,但本片的中心思想本身與其表達手法都有其難能可貴之處。雖然因此本片自然會對部分期待落空的觀眾稍嫌空洞,某種程度上絕對精良的設計呈現卻足見編導上的熟慮深思,在觀影後經過反覆於心中品味,約莫那個隱隱發疼的體會才是導演真正想在觀眾心中播下的種子吧!

就一部電影而言,《第三十六個故事》明顯商業性不高。攝影下了極大功夫讓畫面精美度遠比述說的故事本身搶眼,配樂優美但旋律性和演唱表情豐沛到搶了不少戲的風采,演員則只維持適度的亮點表現偏中庸,故事大量依靠情感極端抽離的旁白推展,明顯這部影音作品並不試圖讓劇情過於引人入勝。

電影在講故事的同時,編劇不時隱約在詼諧清談中穿插清楚白話的(有時屬於角色有時屬於旁白的甚時屬於路人的)價值觀陳述,氛圍整體上則維持著幽默輕鬆的基調,以讓觀眾保持在無壓力的狀態,或許讓故事和概念的比重失衡正是本片凸顯表述重點的策略,要看見的是導演想說的話而非故事本身。

導演蕭雅全在買單電影的觀眾眼前描繪的是,一個擺脫不了以消費為軸心的框架,人們徜徉其中以物易物並引以為傲的場域,那是至今都在電影外的現實中持續營業著的朵兒咖啡館,那也是兩位女主角交換了彼此心意,和來往的人們及不同的慾求互動,並逐漸察覺人和人對彼此的在乎,並給予對方內心價值深深祝福的地方。

一個無憂無慮機敏強運的透明女孩薔兒跳脫了社會鐵則找到最低度的生存空間,一個看似脫俗又世俗其實是被現實綁手綁腳的不透明女孩朵兒逐漸從一個個身邊的交換中察覺了自己依舊想擁有什麼的慾望,情節緩慢前進之餘,電影時而片段式地穿插由這對姊妹母親引出如夢境般的解嘲式消費活動,時而將旁白提出的問題以類紀錄片的方式丟給了出現在螢幕上的城市居民,結局以主角朵兒內心慾望的滿足,和開啟這段故事的咖啡館被放手的輕悲劇作收,悲傷或許很輕,但不斷引發的反思卻重重扎根進心裡。

由薔兒朵兒兩姊妹拉開的是同樣誕生於人心,內涵卻彷彿二元對立般大相逕庭的資本主義/以物以物邏輯,故事延展的過程可見兩者的交互作用,共生又互補,最後到達的結局,是用對雙方一樣珍貴的夢想地,去交換原本深信資本至上但改變了的朵兒她通往夢想的道路,一方面又走回金錢主控一切的悲劇更顯無解的滄桑,這個被朵兒賣掉至今在都市叢林中營業著的朵兒咖啡館,片中虛構的以物易物特色已然消失,光是存在都更顯面對金錢主流無可奈何的悲傷。不過一山還有一山高,即使築夢逐夢根本就必須踏實(翻譯成現代社會語彙就是說要有錢才能追夢),擁有夢想仍是千金難買的最大獲得。

另一方面,兩個角色為彼此帶來的成長,為彼此的掛念跟體貼,對照看似多麼自私的一切,卻把人心的無私烘托得珍貴且動人,薔兒因為自己能支持姐姐作出賣掉咖啡館的決定而高興著,朵兒彷彿歉疚般複雜地用微笑那上旅程,兩個人的笑容超乎想像地迷人唯美,也讓對現存朵兒咖啡館而言偏向淒涼的故事,無疑多了份絕不能遺忘的心意和提醒。

讓如夢似幻的電影世界觀跳脫出假想的二元對立並更貼近社會寫實的要素有二,其一是這對姊妹的母親,說著來自現實且人們確實實踐於現實的生存訓示,置於片中最無真實感(最具鑿斧感)的橋段,明顯導演安排了想說的話在裡面。導演利用母親的貴婦霸氣,一方面點出這兩套說詞的來歷:價值觀來歷女主角們富足的出生到教育,物質觀則清楚源於兩人非底層的社會位置;橋段中主角面對道德馴化無動於衷的行為則畫龍點睛了作品本身的中心思想及其引以為本的中產階級立場,也說明現實中殘忍的是,只有處在擁有足夠資源的位置才擁有如此看清一切的力量,也只有這樣的人才有辦法如此泰然自若,本片看破紅塵般不慍不火的步調就蘊含了頗為類似的傳達。

其二,為了不讓電影淪為自說自話還自圓其說,蕭雅全導演選擇把最社會寫實的訪問直接搬上大螢幕,不分性別年齡的市民像隨選地被投影進觀眾眼中,述說著各自內心的想法,彷彿前來看本片的人群龍蛇雜處一樣,都因為這電影而分享了一點自己所肯定的價值,是靜靜地跟自己的心、跟一起前來看電影的朋友、或跟參加映後座談會的導演和演員或其他觀眾,頓時之間,眾生喧嘩,誰的背後藏著怎樣的故事沒人知道,也不那麼重要了。重要的是,它開啟了心和心溝通的過程,原來有部電影願意提供一個人們放任內心發聲的場域,並樂意和每一顆心對話,這也是為什麼《第三十六個故事》會對一個忙碌城市來說如此價值不斐了。

消費的觀念被放大於西方資本主義,最後讓金錢成為衡量任何物品甚至評斷一個人的最具象標準(當代人習慣像打成績一般計算某企業主或明星身價就是明顯的例子),是近百年來充斥全球相當強勢的意識形態,從這個名字就能看出,這概念絕對擺脫不掉金錢獨大的邏輯。以物易物則從上古時代開始就是個人類的常見行為,以物為出發點,以人的想法和需求為契約,交換的動作當橋梁,這個行為帶出的豈止各式物品本身所能滿足的千萬種需求,可能是從沒想像過的,可能是背後有著什麼故事的,從以物以物到等價交換之間的幽微斷層切入,更能足見每個人百媚橫生的大小慾望,百花齊放的內心價值,一個動作更紮實建立起了人與人間不凡的情感繫連。我們花了幾天的零用錢,看了這部電影,換得了這些思考,是不是等價交換?是不是物超所值?一切只端看你的心。

而這些不正是第三十六個故事不斷提醒觀眾去欣賞的美好嗎?可曾想過,你的內心價值是什麼?導演在深思後輕聲提醒,原來人啊可以是這麼的不同,這份多元的力量又是多麼懾人的美麗,曾幾何時我們卻都忘了自己也能擁有它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vermiss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