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五月  
據說是花了一年時間籌備,三個月的時間拍攝完成,果陀文化傳播統籌製作人朱峰的初執導筒之作《走出五月》就要趕在五月初上映了。畢竟有幸在媒體試映會賞片,看起電影自然格外認真,卻萬萬沒想到,這不但是部不太適合認真檢視的作品,更是部想輕鬆觀看都稍嫌吃力無味的創作,失望之情是在所難免而確實事出有因;檢視本片的整體製作,還尚有關於「文創產業之生產者」的態度及所謂「文創產業」本身的問題值得反思探討。簡單來說,《走出五月》是部看似坐擁不少資源和資本,內涵卻絲毫不臻成熟的電影,若非單純想觀看喜愛明星的大螢幕表演,說真的,並不值得推薦。

從率先釋出的電影主題音樂,到宣傳、文案所經營的精緻故事氛圍,乃至在台灣劇場界成功結合商業娛樂和舞台表演的果陀劇團在電影圈的首度跨足,甚至在本片議題設定被強力主打的古今音樂衝撞,就連故事大綱都透露出相當的可看性,《走出五月》的誕生和上映其實都足以讓人心生期待。驀然想起電影煞有其事的開場氣勢,再細想整個故事越到後來越不對勁的觀賞經歷,原來最根本,也是最大的問題,就在導演身上。

《走出五月》使用了近年已經很久沒有驚見的敘事手法,印象中只有幾十年前的搞笑老國片或港片才會出現吧!就是那種戲劇效果導向,幾乎沒把觀眾感受和從片中得到的理解納入思考的作為,不是說這樣不好,像王晶或者朱延平現在已經能夠老練到能將戲劇效果和角色塑造故事推演都得體地融合,這樣其實也滿有風格,可是當一個導演對戲劇效果的追求遠遠高於將角色動機好好塑造以及將故事說好的話,這絕對就是問題了。再者,整部電影無論是情節推演或者剪接,都在敘事之前就存有太多的假設,卻忽略了說服觀眾是要多麼用力循循善誘,形成「導演覺得觀眾這時候需要看這個,觀眾卻不知道為什麼自己要看這個」的資訊落差窘境,導致劇情編排的動機時常太明顯,角色行為動機卻時常不明,這對一個故事而言無疑是致命傷。

舉例來說,片中有太多就製造熱點可能有其效果,但對整個故事來說分明沒有必要的橋段穿插,像在得知老婆病情嚴重後,導演選擇的是木吉爺爺那滑稽的仰拍掉蘋果特寫,大概是因為他假設了覺得震驚的人就是會鬆開手上的東西吧,而不是直接去用鏡頭描寫老人家他在完全先知道醫生不想直接告訴五月病情的動機,然後如何試圖壓抑情自身緒卻又失控的深情瓦解,導致老夫妻好像很深刻的關係好像缺少了點什麼,也讓後頭知道五月死了的爺爺異常巨大地崩潰配上正森室友在旁做愛的突兀場景的效果更加不對盤;或者,在滿心歡喜完成作品的隔日(如果是當下即刻就做以下的事還勉強合理),應該深知爺爺個性的正森竟在牛頭不對馬嘴的時間點,在爺爺作畫時播放作品,緊接著引來的罵聲卻異常拗口地來到了藝術層次和夢想層次上的爭辯,沒有任何動機讓他們在這時候說出這些話,他們卻吵得莫名嚴重但爭吵後稍後的故事裡又好像沒有什麼巨大影響,那穿插這段到底是想嚇唬誰?接近故事尾聲,木吉爺爺對妙湘的告白感謝信那段的催淚意圖強烈,可是當爺爺煞有其事地強調自己某時某刻就知道妙湘不是五月鬼魂的時候我實在是哭笑不得,因為實在太難不去懷疑自己根本不知道爺爺到底是否有把妙湘誤會成五月的鬼還誤會了這麼久,畢竟在那段才沒交代多久的老派結婚紀念日露餡兒情節出現前,導演給觀眾看到的幾乎都是正森妙湘的愛苗滋長,沒有在爺爺和古裝唱戲的妙湘初逢後再多給觀眾看到這兩人的其他互動,這樣讓觀眾連爺爺為何這麼深信妙湘是鬼不是人都不知道,而且會更清楚地知道一定是劇情需要這樣才能牽強地繼續,總之這裡頭過多的謎團可不是導演或編劇隨便插個一段話或一段戲就說話算數的。諸如此類的敘事表達在全片中層出不窮,實在讓人懷疑不禁朱峰導演是卡通看太多還是拍電視劇拍傻了?手法整個比類偶像劇風格的《聽說》更加浮誇,但至少《聽說》穿插的鑿斧橋段是用來說故事或塑造角色的而非單純製造戲劇效果;比起各種表現都令人相當印象深刻而風格訴求魔幻寫實卻絲絲毫毫都不突兀的《流浪神狗人》遜色太多,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難以置信這竟是暨打頭陣且口碑不俗的《雞排英雄》後上映的第三部年度國片啊!

(第二部國產電影應當從是預告片看似頗值得期待,四月底即將上映的《消失打看》)

《走出五月》的故事構想其實頗似曾相識,包藏了青春、夢想、音樂、和跨越時空的愛戀交叉等等元素,還不約而同地用沒寄到的信來舖陳,連導演要拍片都還要效法當年的魏德聖一樣抵押個房子,男主角又是當年和阿嘉一角擦肩而過的柯有倫,不仔細推敲還不會發覺,這部國片其實很「海角七號」。姑且不論是否為編劇用心安排或者製片籌畫時的刻意設計,總之可以預期的是,若要出版原創電影故事小說,應該至少會是個流暢好看的故事,電影劇本本身的構想想必也足夠感人、服人。然而,因為導演選擇的敘事手法,讓整體鋪陳都凌亂,也讓不同軸線上的角色顯得獨立而無交集,過去的木吉五月和當代正森阿妙之間擁有的巧合就只是個巧合,正森阿妙和爺爺就只有爺爺的角色用他的怒火他的無助他的歉疚在帶戲而他們只是跟戲沒有其他深刻的情緒交會,遑論這對過去和現在的今非昔比的老伴侶之間,明明是自己的回憶在故事裡自己卻好像和這段回憶沒什麼太大關連一樣地各自成一格。明顯編劇上的各種背景設定,都成了電影裡綁手綁腳的不安定因子,當然造成這樣的結果,導演實力有限無法好好處理複雜的多線劇本是主因,但導演跟編劇貌似是同一個人啊?那何苦要自找麻煩自打嘴巴呢?

戲劇表演的部分,看得出每個人都演得十足拼命,但無論老少演員都在片中太常使用那種演出情緒大於演出角色的表演方法,這也正是整個故事看下來,只見情緒不見行為動機,終致整個故事流程無法平順的元凶之一,而這依然是導演要求無方的結果。關於攝影,《走出五月》表現得還算中規中矩,沒有讓人驚艷的運鏡取景,最多只見極少部分塑造得很用力,卻在故事中沒什麼張力的鏡頭,少了視覺上的亮點,敘事的重點也因此更難強調。雪上加霜的是,加上導演本身的電影工作經驗不足,雜亂無章的說故事手法就成了最大的焦點,要是因而被放大檢視也不無可能。剪接時,三不五時就丟個較長的黑幕做為一段劇情的尾聲,更導致故事被切割得零散,顆粒狀,非流線,段落和段落間原本就沒做好的動機銜接又更被突顯,慘上加慘。音樂在《走出五月》裡扮演了要角,不但試圖以畫龍點睛之姿貫串劇情裡的愛情故事,還充滿了幾乎整部電影。是的,因為電影敘事上角色動機斷層造成的情緒不足和不連貫,後製時添入異常大量的配樂試圖補救,然而越是補救,只會越讓人看了尷尬,畢竟一部電影幾乎全部都是靠背景音樂在撐氣氛,撐場面,豈不是本末倒置?就連所謂音樂的角色在故事中的被呈現都不盡人意。

「電音等於前衛/戲曲就是傳統」這樣的刻板思維在本片的邏輯中簡直表露無遺,甚至還依恃著不曾試圖自圓其說的勢不兩立氛圍來增加劇情火花又推進情節,其實效果可說是比一般刻板印象還生硬呆板。像片頭志在追求新興音風的男主角正森對京劇演唱和傳統藝術領域彷彿理所當然之極端排斥,或者到後來正森結合古今音樂的作品完成後,幾乎不能算有來龍去脈的那場突然引爆的爺孫衝突等等。煞有其事的把這樣的給資訊合理化,就好像現實中王力宏好幾年來專輯裡玩得那套中西樂混搭概念都是玩假的,好像所謂的電子音樂一定就意味著重節拍的巨響似的,殊不知如今無數流行專輯早已因製作成本不足將已然成熟且較現場錄音便宜的電子音源編曲技術大量地加以應用。而又因為電影這般和現實脫節的自說自話,角色們也好像只是活在充滿電影本位自我中心的假設尺度裡面不可自拔,一如在電影裡,將京劇中梁祝一曲用數位音樂創作基本款軟體FL Studio相當基本地混個音編個曲,這樣基本到不行的嘗試會被形塑得像個值得說嘴的成就,一點都不能讓人認同,一點都不能讓人共鳴。這一切悲壯的後果,只換來一個巨大問號:導演有作功課去了解去聆聽什麼是京劇、什麼是電音和想過兩者融合後的音樂藝術層次嗎?還是就像他說故事的手法一樣,覺得只要讓這兩者又衝突又融合就夠有噱頭夠有賣點?不然一切怎會在電影中看起來如此流於表面?電影子題妄想主打玩音樂,卻把音樂玩成這樣?講愛情故事不知所云,想要搞別的賣點又不夠專業,導演又怎能不要加強磨練?連一個故事沒辦法說清楚了,又想談什麼宣揚理念?

台灣的國產電影從《海角七號》的成功打開了新的市場,為數不少的新銳導演和其作品這幾年紛紛遍地開花,豐富多元的影音創作能量可說是寫下了歷史。即便礙於成本大都走小品故事路線,可至少都是有一定水準的作品。這次觀影經驗的巨大失望,若要歸咎責任,理論上還是在製作環節上就已有問題產生。畢竟,就算成本是低廉的,電影製作者本身明顯有足夠實力而且已經確定能做出看似無懈可擊的包裝,那麼為何當初在拍片前後製時沒有同等細緻的步步為營?到底,果陀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到底是以何種標準看待自己,又想以何種作品來召喚觀眾的認同和接受?放了一堆大眾想像中等同於藝術的內容就等同於在創作藝術嗎?或者只是在利用人們追求高尚娛樂的意識形態來消費所謂藝術的剩餘價值?像這般粗糙又不成熟的成品還不忘營造完整的商業包裝,如此的標準落差至少看在我個人的眼裡,該公司想假借藝文創作(甚至借劇團名氣)卻真想賺錢甚至名利雙收的吃相就太難看了。這也讓我毫不懷疑,身為所謂文創領域長期耕耘者的果陀集團這次將踢到鐵板,但確實也是時候要提醒自己該反省了,在想些別的之前,一定要先知道,用大螢幕的影像好好說一個故事真的不簡單,但卻是製作電影的最基本。國內文化創作暨傳播的大餅不大而且過程艱難,但這絕不是放任像無頭蒼蠅一樣的作品在世間胡亂飛竄亂槍打鳥的藉口。可以的話,再想想自己所做的文創是否夠真心誠意,又,要怎麼表現出這份豐富台灣藝文涵養的心意。做過專業的舞台表演就應該知道,無論演員導演燈光舞台服裝音樂設計,基本功的累積最最重要,有了這次一步錯步步錯的經驗,導演和製片應當會學到自己該學到的教訓。不管怎樣,請務必記得,無論如何誤入歧途,只要有心,都來得及回頭,然後再次向前邁進。

(本文於4/21日撰寫完成,5/7正式解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vermiss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